20 6月 2023

擁有共同的性愛價值觀才有助夫妻關係

現時全球人口大約有70幾億,在茫茫人海中要找尋自己的另一半,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偏偏離婚率一年比一年高。有人比較佛系,相信緣份一到,另一半自然出現,毋須刻意找尋,更不用門當戶對,更多人認為緣份雖然重要,但對於選擇伴侶,最好都是擁有共同興趣及相近的生活習慣,思想及價值觀相若就更有優勢,期望這樣有助將來共同生活變得更加合拍,離異的機會亦相對低。所以會不自覺地把在自己生活範圍裡遇上的每一位有潛質成為未來伴侶的人劃分在不同的界別,然後加以篩選,再主動或被動地交由月老牽紅線,相信成功結合的機會比完全沒有做預備功夫的人來得高,至少擁有共同話題會比較容易溝通。偏偏大部份人都忽略了一點:要找到一個願意用餘生好好愛你的人遠比找到條件符合的人困難,而這個人其實可以與你大不同。

 


 一般人的擇偶要求都可以區分為外在條件,例如樣貌、身材、學歷、財力、背景、身份地位等,和內在條件,正所謂的溫、良、恭、儉、讓、以及智慧、EQ等。除此之外,有人視「性愛價值觀」為其中重要的一項。所指的大概也區分為外在價值觀,例如性需要的頻繁度、性愛的習慣及喜好等,和內在價值觀,例如對性愛的態度、性與愛的「愛與誠」、性愛的重要性及對性愛的期望等。但即使給你遇上內外條件都配合的人,是否就等於最終分開的機會率會比較低?

 


 根據調查顯示近10年的離婚/分居率每年不斷上升,加上大部份人在擇偶方面都已先進行篩選,只揀啱嘴型的人當伴侶來說,這顯然並非如此。即是說明條件配合只是有助於二人表面溝通,而這種溝通未必會令到你的另一半更加愛你。因為愛而願意為對方付出多少去成就一段關係根本完全是另一回事。

 


 相處是一種學問,溝通需要技巧。一段關係應該由互相吸引開始 (這種所謂的「吸引」包括朋友與朋友之間純友情的關係,都是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吸引力,你才會欣賞對方然後成為朋友),繼而相互溝通了解,萌生好感然後確定戀人關係。

 

 

這樣的戀愛模式在現今世代看似 old school,甚至落後,但 old school 有 old school 的好處,起碼大家不會被表面條件所蒙蔽而放大了對方的好,令自己陶醉於有可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及對將來的期望中。


 又例如太太希望能與丈夫同步達到高潮,偏偏丈夫往往都比太太快完事,令太太無奈放棄對高潮的期望。但其實只要丈夫學會先提升太太的興奮程度讓她臨近高潮丈夫才開始進入太太身體,雙方達到同步有高潮的時間距離便拉近了,當丈夫再學習延長射精的技巧,那麼與太太同步達到高潮便指日可待。

 


 例如丈夫希望每星期有最少2-3次性行為,但太太只可以勉強接受每三星期1-2次或更少,丈夫愈想要太太就愈抗拒,最後經輔導下太太才肯說出緣由,原來她不能接受丈夫不解溫柔,從來沒有給予她需要的前戲,令她經常感覺被忽略,從不享受做愛過程。

 


 擁有共同的性愛價值觀無疑是有助夫妻關係如魚得水,這個就不用在此詳細解釋了,難就難在如何接納雙方的不同。即使性愛的內在價值觀相同,也難保他們在外在價值觀上可以取得共識。

 


 至於其他有關技巧或做愛姿勢上的問題就更加容易處理,只要大家都以雙方的感受及享受為本,了解大家的需要,坦白說出自己的感受,沒有解決不到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人生價值觀或是性愛價值觀,只要大家愛得夠深,才會有耐性及動力去了解對方的所思所想。能做到換位思考,雙方的不同便更能進一步擴闊大家的思考空間及眼界。

 


 根據牛津 law of action and reaction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 的邏輯,套用於人與人的溝通角度,你想別人怎樣對你,你先要以相同的態度待人(作用力),而對方理應會以同樣力度的態度給你作為反應(反作用力)。但因為我們是人而非死物,就必然會受情緒影響,所以除了要考慮 law of action and reaction 之外,我們亦要學懂如何應付及控制情緒來創造一段和諧、尊重、彼此以愛為先共同承擔的關係。

 LIN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