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3月 2022

河洛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與核心

 河洛地區是指黃河和洛水相交匯處的這一廣大地區。關於它的具體範圍, 朱紹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與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指出:「即指以洛陽為中心, 西至潼關、華陰, 東至滎陽、鄭州, 南至汝潁, 北跨黃河而至晉南、濟源一帶地區。」顯然這個範圍要大於我們通常所說的洛陽平原或洛陽盆地, 但洛陽平原無疑是河洛地區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 朱先生又指出:「作為河洛文化圈, 實際要超過河洛區域範圍, 即應該涵蓋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區。」2002年10月, 在鄭州舉辦的「河洛文化與台灣」學術研討會期間, 朱紹侯先生、沙旭升先生都曾談到, 有開封禹王台所存康熙所題「功存河洛」匾額可以說明, 所謂河洛地區, 向東應包括鄭州、開封在內。

公元前205年, 漢高祖劉邦曾初都雒陽 (即洛陽) , 後因婁敬、張良諫言遷都長安, 改原三川郡為河南郡, 治雒陽, 轄洛陽、河南 (漢置縣, 治王城) 、偃師、緱氏、平 (偃師西北) 、平陰 (孟津東北) 、新成 (伊川西南) 、谷城 (新安東) 、鞏、新鄭、中牟、開封等22縣。此乃「河南」正式作為行政區劃之始, 時以洛陽為中心。

「中國」一詞, 曾見於《詩·大雅·民勞》中:「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也見於《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 則四夷交侵, 中國微矣。」還有其他早期典籍等。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出土文物中,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1965年陝西寶雞縣所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 其中有「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 則廷告於天, 曰:余其宅茲中國, 自之民」的文字。何尊為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銘的青銅器, 系名「何」者作於周成王五年。可以看出, 這裡的「中國」, 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 即成周, 也即洛陽一帶。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 不但最早跨入文明時代, 而且在以後的數千年裡, 長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眾所周知, 迄今為止, 在全國範圍內的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如長江下游江浙一帶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東北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多元論」或「滿天星斗」說。但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 人類社會實現「突變」, 率先進入文明時代, 出現「國家」, 卻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 這一點乃是考古界、史學界絕大多數研究者的共識。《史記·封禪書》說:「昔三代之居, 皆在河洛之間, 故嵩高為中嶽, 而四岳各如其方, 四瀆咸在山東」;《逸周書·度邑篇》說:「自洛延於伊, 居易毋固, 其有夏之居」;《國語·周語上》又說「昔伊洛竭而夏亡」, 足見河洛地區正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地區。1959年, 在偃師二里頭村南發現、以後又長期進行考古發掘的二里頭遺址, 經考證就是「太康居斟, 羿亦居之, 桀又居之」的「斟」所在地, 是夏王朝的都城。這應是我國「七大古都」 (洛陽、西安、北京、南京、開封、杭州、安陽) 中最早誕生的都城, 也是最早的洛陽城。由夏以降, 商、西周、東周、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均曾建都洛陽, 故稱洛陽為「九朝古都」 (九表示多數) 或「十三朝古都」。洛陽遂成為中國七大古都中, 建都最早、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居住帝王最多的古代都城。


作為國都、京師、京畿之地, 古代洛陽的範圍要比今日洛陽市大得多, 一般說來, 可以涵蓋整個河洛地區, 即如前面已經說到的東至鄭州、開封;西至華陰、潼關;南至臨汝;北至濟源、晉南。嵩岳是駐洛帝王朝拜之地, 武則天「登嵩岳封禪」, 故改「嵩陽縣」為「登封縣」, 並用「萬歲登封」年號;少林寺則是魏孝文帝為天竺僧跋陀所建。「洛、偃、鞏、孟、登」, 古均屬洛陽。鞏義市即鞏縣, 因其南依嵩岳, 北臨黃河, 東有虎牢關, 西有黑石關, 故曰「鞏」, 本為洛水入河之地。

誕生、成長、發展、繁榮於河洛大地的河洛文化, 不同於其他的地域文化, 如山東的齊魯文化、河北的燕趙文化、山西的晉文化、陝西的秦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兩湖的荊楚文化、江浙的吳越文化等等。它是中央文化、國家文化、國都文化、統治文化, 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 成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和核心, 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裴李崗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偏晚的一種文化, 以首先發現於河洛文化圈內的新鄭市裴李崗而得名。早在1959年, 就在洛陽市偃師馬澗溝發現了屬於裴李崗文化遺存的石磨盤一套;以後, 裴李崗文化遺址陸續在古洛陽範圍內的偃師、鞏縣、登封發現;再後來, 在豫西地區又多次發現, 這說明古洛陽地區內是裴李崗文化的主要分布區域之一。接下來的仰韶文化, 以首先發現於河洛區域內的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 河洛地區是它的中心區域。首先發現於山東省境內的龍山文化, 隨著考古發掘的進展和學術研究的深入, 根據不同地區的文化面貌, 又分別稱為山東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等。而河洛地區正是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的中心地區。由裴李崗文化而仰韶文化、而龍山文化、而夏文化, 一脈相承, 大約延續了一萬年之久。


《易經·繫辭上》說:「河出圖, 洛出書, 聖人則之。」「河圖」、「洛書」被譽為「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最高成就」, 可視為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峰和里程碑。相傳伏羲氏時, 有一匹龍馬從黃河浮出, 背負「河圖」;還有一隻神龜從洛河浮出, 背負「洛書」, 伏羲依此「圖」和「書」畫作八卦, 就是後來《周易》一書的來源。而在《漢書·五行志》中另載有一種出自劉歆的說法:「禹治洪水, 賜《洛書》, 法而陳之, 《洪範》是也。」意思是大禹治水的時候, 上天賜給大禹一部《洛書》, 大禹對它進行了闡釋, 這就是《尚書》中的《洪範》了。在後來的長時期里, 人們對「河圖」、「洛書」作了種種推測、探索、解釋, 它無異在客觀上反映了河洛地區、河洛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獨特而重大的作用。

今洛陽市孟津縣, 原有一條古老的河流——圖河, 全長約20公里, 流過該縣朝陽鎮卦溝村、送莊鄉負圖村、白合鄉上河圖村、下河圖村, 至會盟鎮雷河村附近注入黃河。古來相傳, 「龍馬負圖」就在黃河、圖河交匯這一帶。今洛寧縣西長水村, 立有二方古碑, 東西並排, 面南而立, 西邊一方應為漢魏遺物, 正面碑文, 僅剩一「洛」字;東邊一方為清代所立, 正面為「洛出書處」4個大字。古來相傳, 「神龜貢書」即在此洛河段。


有關古籍說:「周公攝政, 一年救亂, 二年克殷, 三年踐奄, 四年建侯衛, 五年營成周, 六年制禮作樂, 七年致政成王, 北面就群臣之位。」「制禮作樂」這一對中國社會、中國思想文化、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偉大工程, 是周公在洛陽完成的。

西周建立後, 周公被封於魯 (今山東境) , 為輔佐武王、成王, 周公未就封, 長期住在雒邑, 而由其子伯禽代就封, 伯禽遂為魯國開國之君。孔子曾說過, 「殷因於夏禮, 周因於殷禮」, 「周監於二代, 鬱郁乎文哉」。這是說, 西周總結繼承夏禮、殷禮, 繼承發揚夏商文化, 形成了一套以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和級別嚴格的等級制為基本制度的君臣、父子、上下、尊卑、親疏等禮儀制度, 形成當時宗法制、等級制的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禮, 包括了有關祭祀、喪葬、軍旅、盟會、朝覲、婚冠等種種典禮儀式以及社會中的各種行為準則, 這應該就是「制禮」的內容;而不同的典禮儀式, 則需配以不同的樂舞, 這就是「作樂」的內容。


周公制禮作樂, 對鞏固周王朝發揮了重大作用, 成王、康王之時, 天下安寧, 40年不用刑罰, 史稱「成康之治」。更重要的是, 周公在雒邑「制禮作樂」, 開創了儒家學說的初基。正是因為周公封於魯、周公後人治理魯, 故魯國成為保存西周典籍及文物制度最多、最豐富的國家, 成為周公思想、儒家思想根基深厚之國, 所謂「周禮盡在魯也」。後孔子生於魯國,嚮往周禮, 故有「孔子入周問禮」之事。就是說, 孔子不但長期受周文化薰陶, 還不遠千里到周王室學習。在此基礎上, 孔子傾畢生精力, 豐富、發展周公奠基的儒家學說, 整理編訂《詩》、《書》、《禮》、《易》、《樂》等古代典籍, 興辦教育, 誨人不倦, 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歷代儒家尊周公為「元聖」, 河洛大地實儒學淵源之鄉。關於儒家學說和周公、魯國的關係, 其實早在幾十年前, 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就曾說過:宋國是商朝的後代, 魯國是周公的舊封, 春秋時列國都到宋、魯「觀禮」, 因為它們是保存商周文化最多的舊國。


老子是公認的道家鼻祖。姓李, 名耳, 亦稱老聃, 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長期生活在洛陽, 任職東周王朝的守藏室史, 負責管理周王朝的圖書典籍等。他生活的時代, 社會動盪, 民心思變。他縱觀社會興衰治亂、歷史禍福成敗, 並融合多種思想觀點, 創建出自己的學說, 被稱作道家學說或道家學派。《道德經》五千言, 又名《老子》, 傳為老子所著。最後, 老子見周室大亂, 終於身騎青牛, 西出函谷關而去, 不知其所終。

老子時代的東周王都, 即東周王城, 文物工作者已經發現並進行了初步勘探。它位於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 近年發掘的「天子駕六」大型車馬坑, 再一次證明周王城即為周天子所居之地, 二千多年前, 老子即應生活在周王城內。

《水經注》記載說:「昔漢明帝夢見大人, 金色, 項佩白光, 以問群臣。或對曰:『西方有神, 名曰佛, 形如陛下所夢, 得無是乎?』於是發使天竺, 寫致經像, 始以榆盛經, 白馬負圖, 表之中夏, 故以白馬為寺名」, 「金光流照, 法輪東轉, 創自此矣」。《水經注》所載, 即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經」, 人們通常稱「永平求法」, 即發生在東漢明帝永平年間的一次赴印度拜取佛法的活動。「永平求法」不但取回了佛經、佛像, 迎來了中國佛教的兩位開山鼻祖—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 而且還因此創建了「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是中國佛教早期佛經翻譯、佛教傳播和進行各種佛事活動的中心, 而洛陽作為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的國都, 給佛教在中國傳播、弘揚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到了北魏, 洛陽已有佛寺1367所!

將近二千年之後, 白馬寺仍保存在邙山洛水之間, 香火隆盛、遊人如織。據考古勘測出的漢代洛陽雍門遺址位置推算, 今日白馬寺, 仍大體位於東漢白馬寺舊址之上。

至魏晉時期, 玄學誕生、興盛在洛陽;北宋時洛陽伊川二程, 則為宋以後長時期影響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宋明理學奠基人。儒家學說、道家學說、佛學、玄學、理學這五大學說學派, 對形成和決定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思想、信仰和品格, 對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 它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此外, 洛陽歷史上還產生了許多其他重大的科學文化成就, 如史學、文學、繪畫、書法、雕塑、音樂、科學技術、醫藥等, 並湧現出燦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以上這些, 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 也是植根於河洛地區的河洛文化。

應該指出的是:迄今為止,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國如埃及、巴比倫、印度, 甚至希臘、羅馬, 原來的民族、原來的文化, 統統被征服了、中斷了、消失了, 只有中國文明、中華文化, 從古到今, 一脈相承, 連綿不絕, 流傳至今。這是世界文明文化史上獨一無二的現象。在考察這一歷史文化現象時, 我們注意到自古以來洛陽為「天下之中」這一觀念。在中國人心目中, 洛陽自古是「天下之中」, 是「中心」。這種「以洛陽為中心」的觀念, 對中華民族的團結、對祖國的統一、對中華文化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原文網址  徐金星 尋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