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11月 2022

文武双全的脱脱为何无法拯救元朝?

 














策划:邓玲玲

脚本:令狐小跑

编绘:锄   头

编后语

脱脱更钞为什么会失败?

与其他朝代不同,元代的货币制度以纸币为主。早在忽必烈时期,便发行了 “中统钞”“至元宝钞”,武宗至大年间又短暂发行了 “至大银钞”,而到了至正十一年,在脱脱的力推之下,至正钞终于推行。

至正钞针对的,是元代纸币一直存在的 “钞虚” 问题:一方面,由于朝廷支出庞大,自中统钞起便一直存在无节制印钞的现象,在忽必烈当政的至元十一年,中统钞印钞数为 247440(锭),而到了至元十三年,这一数字涨到了 1419665(锭),足足翻了五倍有余;另一方面,当费用紧张时,还出现了动用钞本(交钞发行时的准备金)的情况,如至大二年就有 “前者尝借支钞本至千六十万三千一百余锭” 的记录。

这两个原因导致元代纸币经常发生通货膨胀,再加上私印、伪币等问题,钞法弊病日渐严重。在元惠宗时期,至大银钞已经废止,通行的是中统钞和至元钞,以上问题依旧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脱脱有了更钞的想法,对此左司都事武祺建言:“民间流转者少,致伪钞滋多。” 言下之意是说钞法问题源于钞数量太少,这与币值的原理可以说完全相悖。吏部尚书偰哲笃也提出建议,认为应该同时发行交钞与铜钱。

这些提议提出后,众人 “不敢出一语”,而祭酒吕思诚则激烈反对,他反对的一大理由为:铜钱更加保值(实),纸币则为虚,在纸币权威性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民间流通往往 “藏其实而弃其虚”,导致更大的问题。

这一反驳是十分有理的,然而当问及更好的对策时,吕思诚则祭出了大招:“我有三字策,曰行不得,行不得。” 显然他也没有想好更稳妥的策略。根据《庚申外史》记载,脱脱想要 “震耀天下”,名垂青史,所以才想要更钞;而《元史》没有记载脱脱的心理活动,只是记载了脱脱 “欲更钞法”。无论当时脱脱的动机是什么,他想要更钞的决心是确定的,因此在没有更加完善的更钞之策时,脱脱选择了按照武祺、偰哲笃的建议推行更钞之法。

更钞之法并没有解决元代纸币通货膨胀的根本问题,甚至在一些思路上是错误的,因此 “行之未久,物价腾踊”;而且在新钞还没完全推行开时,农民起义便已经开始爆发,元朝廷军费支出急剧攀升,导致 “每日印造,不可数计” 的滥印现象,造成新币疯狂贬值,元朝廷财政进入崩盘阶段。

可以说,钞法一直以来的问题,以及变钞后的乱象,共同加速了元末农民起义的爆发,而后来新钞滥印、币值大跌更将人民的生活推向水深火热,令全国农民起义更加猛烈,因此,“开河变钞祸根源” 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即使没有变钞,原本钞法存在的问题也一样令百姓苦不堪言,且农民起义发生时,变钞还未完全推行,因此变钞对元末农民起义的作用还有待斟酌,更不是根源。元末农民起义真正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社会动荡与矛盾积累。


沒有留言: